寧靜中蘊含勃發樸實中綻放華彩
添加時間:2014-11-17 點擊量:43766
----最美女工鄧志娟
今年43歲的鄧志娟是侯馬北銅公司熔煉車間精煉工段的一名普通女天車工。在婆婆的心里,她是“貼心小棉襖”;在兒子的心里,她是“了不起的媽媽”;在鄰居們的眼里,她是“孝媳、賢妻、良母”;在領導和同事們的眼里,她是敬業愛崗的好職工。面對別人的稱贊,她總是淡淡地說:“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
鄧志娟原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丈夫踏實肯干,兒子聰明伶俐,婆婆身體健康,可這美好的一切都在2007年5月12日那天戛然而止了。這天中午,原本就患有高血壓的丈夫突發腦溢血被送進了醫院,平靜的生活被突然飛來的橫禍瞬間打碎。面對著整天癱臥在床上、既不會說話、生活又不能自理的丈夫和高昂的醫療費,鄧志娟頓時覺得天都塌了。她每天除了努力工作之外,時間都花費在了照顧丈夫的身上,可是,癱瘓在床的丈夫卻沒一點好轉,依舊時時刻刻離不開別人的照顧。為了能有更充裕的時間來照顧丈夫,她放棄了當時工資相對較高的天車崗,調到了物業科,憑著微薄的工資支撐著這個家,照顧偏癱的丈夫、年邁的婆婆和幼小的孩子。
(劉寶山:侯馬北銅公司熔煉車間黨支部委員,曾有多篇作品發表在國家級、集團公司報紙刊物上。)
在丈夫患病的日子里,鄧志娟精心照料,每天堅持隔半小時給他翻一次身,一有時間就給他拍拍背,揉揉腿,還按時給他擦洗身子;只要天氣好,鄧志娟就會用羸弱的身軀吃力的把丈夫從二樓背到樓下空地上,曬曬太陽,攙扶著丈夫一步步的練習走路。后來聽說針灸對偏癱有療效,她就背著丈夫四處找有經驗的老中醫看病,為了節省給丈夫治病的費用和不讓丈夫受四處顛簸的痛苦,鄧志娟就央求醫生教自己找穴位、扎針,咬著牙在自己身上試扎,一次不行兩次,一針扎不對就拔出再扎,經過十幾天的反復試驗,鄧志娟身上到處都是青一塊,紫一塊的,最后她終于能準確無誤找準穴位給丈夫扎針了。時間一天天在流逝,兩年時間在不經意間轉眼而過,經過兩年不間斷的治療和她的細心照料,一直沉默的丈夫終于能“啊啊”的開口說幾個簡單的詞語了,腿腳也能在拐杖的支撐下蹣跚邁步了,這在常人看來是不足為奇的小小變化,可在鄧志娟的心里,丈夫卻是“活”過來了,她積攢了多時的艱辛與委屈在那一刻得到了釋放,生活的希望又開始在她的心里升騰,看著自己的努力,終于換來了丈夫的逐漸康復,她埋藏在心中的苦被甘甜的喜悅所替代。
但是天有不測風云。2012年4月24日,逐漸康復的丈夫突然病情惡化,雖然經過醫院的積極搶救,可依然沒能將他從死亡的邊緣上拉回,丈夫最終還是撒手人寰,撇下了她們孤兒寡母和年邁的婆婆。鄧志娟心中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一下子跌入到了谷底,她真想拋開一切煩惱隨丈夫一起離開這個世界,但是望著眼前白發蒼蒼、風燭殘年的婆婆和茁壯成長的孩子還有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她不忍心撂下這一切不管。這個家需要她來挑起重擔!在領導、同事和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她懷著悲傷的心情處理完丈夫的后事。為了不讓老人和孩子難過,她把悲傷悄悄埋藏在心里,擦干眼淚,安慰婆婆說,“媽,您別有其他想法,以后咱還像以前一樣一起生活,你就把我當自己的姑娘,我會好好照顧你的!”一席話,感動的婆婆熱淚盈眶,她拉著鄧志娟的手說:“媽早把你當成我的親姑娘了!”丈夫病逝后,婆婆想去另一個兒子家過,可是鄧志娟想到婆婆跟了自己這么多年,生活習慣和自己已經有了默契,到了其他兒子家,怕老人家不適應新的生活環境,飲食起居不方便,就主動要求婆婆留下來和自己一起居住,一是照顧婆婆方便;二是想好好陪著婆婆從失去兒子的陰影中走出來;三是想讓婆婆和孫兒住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經過鄧志娟的苦心勸說,婆婆終于留了下來。于是,她除了上班外就是精心照顧婆婆,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問婆婆想吃什么,然后為婆婆做好飯菜端到跟前;婆婆年紀大了,難免有時腰酸背疼的,她就時常替老人揉肩捶背,侍奉旁邊;婆婆愛看電視劇,但因視覺衰退,記憶力、理解力退化,常常搞不清楚劇情,她總是陪在身邊,給婆婆細心解說,看到高興處,一家人總會忍不住哈哈大笑,歡樂的笑聲不時陣陣飄向窗外。
丈夫病逝后,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除去必要的開支外還要償還以前欠下的醫療費,再加上孩子一天天長大,鄧志娟那點工資往往是捉襟見肘。為了支撐起這個家,她又找到了公司領導,主動要求調回熔煉車間天車崗工作??墒?,此時她畢竟離開崗位已經5、6年了,天車的操作技術日漸生疏,再加上年齡越來越大,工作起來相對吃力。但是鄧志娟是一個不服輸的人,為了盡快適應生產需要,她利用一切機會補充工作經驗的不足和理論知識的匱乏,車間、公司舉辦的各種培訓她都積極參加;工作中她仔細體會每一個開車要點,逐步摸索和掌握天車的各種性能,經過不斷的經驗積累,她短時間內掌握了天車的操作技術,開起車來平穩嫻熟。
熔煉車間是主體車間,每一塊陽極板都是靠天車不停的加料、扒渣,最后澆鑄出來,天車崗是個既操心又勞累的工種,每一項工作都離不開它,任何時候車上都要有人堅守工作崗位,單50噸陽極爐還好說,一般上午時間就能把大活干完,中午兩個人還能換著吃飯,休息會兒,可是100噸陽極爐近年來一直是滿負荷生產,24小時一爐銅,為了搶時間,趕任務,往往是一澆鑄完,就馬上加料。近一段時間,100噸陽極爐運行時間穩定,每天澆鑄完總是在中午11點左右,正好趕到吃飯時間,為了不耽誤生產,澆鑄完就要及時給爐內加料,天車就開始馬不停蹄的運行,因為第一批料只能加一些殘極或是碎銅,需要兩個小時不停的運行才能夠滿足生產需要,可是等100噸加完料后,50噸陽極爐又開始扒渣出銅了,就這樣不停的干,中間連個吃飯、休息的時間都沒有。這些工作對于年輕人或者是男職工來說不算什么,可是放在一個年齡40多歲的女人身上,卻是相當勞累的,可是鄧志娟卻沒叫過苦叫過累,總是默默地擦掉臉上的汗水,伸一伸疲憊的腰身繼續工作。
(呂曉娟:侯馬北銅公司熔煉車間女工委員——曾多次在集團公司報紙刊物上發表過作品。)
熔煉車間工作環境差、溫度高是眾所周知的,每年從剛進入3月份開始,車間生產現場溫度就高達三、四十度,天車駕駛室里溫度會更高,在里面呆一會兒就會汗流浹背,更別提干活了,有時趕上風向不好,嗆人的氣味會刺激著眼睛和呼吸系統,不是睜不開眼就是嗆得人直咳嗽,可是她帶上厚厚的防毒口罩堅持作業。天車崗是一個高危行業,生產現場除了人就是設備,本來高空操作視線就不清楚,工作起來特別操心,一到陰雨天或者冬天,生產蒸汽大,視線就更不好,增加了作業危險性,但對于這些困難,鄧志娟總是默默克服,不管再苦再累,她依然精心操作,保證安全、高效地完成各項生產任務,得到了車間領導及同事們的好評。
看著一天天因忙碌、勞累而略顯疲憊的鄧志娟,同事們半開玩笑的勸她說:“鄧姐,你都這么大了,還回來開天車,不覺得累么?”她總是笑笑說:“我很感謝領導和同事們對我的關心,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是你們伸出了援助之手,我現在有能力了就多干一點,沒有什么累不累的,咬咬牙就過去了!”幾句簡單的話語,充滿了鄧志娟對生活的信心、對工作的熱忱。她在熔煉車間工作的幾年里,不計報酬,不喊苦累,總是安全、高效的完成各項生產任務,并針對崗位實際提出合理化建議多項,2013年被評為集團公司“三八技術能手”。
這就是最美女工鄧志娟,寧靜中蘊含勃發,樸實中綻放華彩。(侯馬北銅公司熔煉車間 劉寶山 呂筱娟 供稿)
(圖為鄧志娟與婆婆)
上一篇:
平凡中的幸福
下一篇:
用奉獻譜寫愛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