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精神叫自強
添加時間:2014-11-28 點擊量:46004
——記自強銅業公司殘疾人修理工孫國武
孫國武,今年45歲,是中條山集團自強銅業公司塑編車間的一名普通的殘疾職工。每天開著殘疾人代步車上下班,車間里總是能看到他拄著雙拐而認真修理機器的身影。職工都說,在他的身上,散發著一種精神,叫自強!
童年的苦難
在孫國武的記憶深處,他的父母是有色公司第一代礦山建設者,雖然物質生活極為匱乏,卻有著飽滿的革命熱情,燃燒著自己生命之火。他就在那個年代出生了,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他當時并沒有多少感受,覺得那就是正常生活,每天都很快樂。兄長們都照顧他,這個哥哥背著他,那個哥哥陪他玩,什么都讓著他,再加上父母的呵護和百般細致的關懷,即便在那個吃不好、穿不好的年代,他的童年卻未知憂愁。只有一樣,他不能像別的孩子一樣蹦蹦跳跳,而他并不知道這是為什么?
直到有一天,他父親帶著一臉愧疚的表情來到他的面前對他說:“孩子,爸爸對不起你,在你不到一歲的時候感冒發燒在醫院打了兩針,你的腿就不會動了?!庇捎诋敃r的醫學常識欠缺他們也不知道為何會這樣,后來才明白這就是小兒麻痹癥。知道真相的他,眼淚慢慢掉下來。雖然父母帶著他到處治療,也不見效果,后來才托了一位老中醫,病情才開始有了略微好轉,終于能夠拄雙拐走路了??赡莻€瘋狂的年代到來了,他父親也受到了牽連不得不停止了治療,直到現在也一直靠雙拐走路。他沒有怨言只有無奈,相信這是老天爺對他命運的安排,感謝父母給了他寶貴的生命,知道了還有什么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
上學了,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他學到了很多知識,知道了人生的漫長和生活的艱辛,但父母吃苦耐勞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時刻激勵著他要做一個自立自強、能養活自己不給國家和社會增加負擔、還要有所貢獻的人。
尋找生存之道
初中畢業了,他走進了社會,可他能干什么,正常人都找不到工作,何況是他。他感到很迷茫,困惑中他常常問自己:人為什么要活著?今后的路該如何走?
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幫他在銅礦峪礦路邊開了一個小商店??偹闶怯袀€事可做了,每天沒有那么多無聊寂寞的時間要打發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新時代的到來,他的小商店逐漸成了礦里第一家像模像樣的超市,生意越來越忙,商業影響也越來越大。這時他才覺得他也是可以為大家做貢獻的,國家稅收也有他的一份。他感到他是一個有用的人,不是社會的累贅、家庭的包袱。
可是好景不長,礦里規劃用地,他的超市也在規劃當中,他不能給礦里添麻煩而去阻擋規劃的實施。他只能無償拆掉超市,失去了這唯一的生活來源。他的謀生之路再一次走進人生的低谷和黑暗。他沒有抱怨,只是在長夜里期冀著黎明。
走進自強公司
又過了兩年,隨著黨和政府對殘疾人的政策逐漸完善,中條山集團又為他們殘疾人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獨立出資成立了山西中條山自強銅業有限公司,這是一家以塑料編織、勞保用品加工、廢舊物資回收和銅產品貿易為主體的二級法人企業,同時也是能夠安置殘疾人就業的社會福利企業。他有幸成為了2008年自強公司成立以來第一批殘疾職工,他感到很興奮,很激動,沒想到快四十歲的人,還能有一份像樣的工作,又能養活自己了。
進廠以后,他首先成了塑編車間的一名折角工。作為一名新工人,他要努力工作,積極進取,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工人。對于水泥袋的折角,他以前從沒接觸過,不知道怎么干,他就向老師傅請教;自己也邊干邊琢磨,想著怎樣把角折標準,邊寬了怎么折,邊窄了怎么折,折角工具怎樣使用才能折出符合標準的角來,經過半年的努力摸索,終于熟練地掌握了這一技術,折出了標準的角,為下一步工序的順利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并在全公司的技術比武中獲得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對于這個來之不易的成績,身患殘疾的他倍感珍貴。
到最需要的崗位去
可是由于長時間坐著干活加上身體本來就有嚴重的殘疾,長時間的勞動使身體逐漸吃不消,患上了椎間盤突出和腰椎疾病。車間領導考慮到他的實際情況和車間修理工崗位的需要,決定讓他干縫紉機維修。對于新工作,他又有了新的期待和擔憂,不知道能否勝任,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他走上新的工作崗位。面對全車間成品的最后一道工序的關鍵設備——縫紉機,他是一頭霧水,腦袋都大了,從來都沒有修過,也沒有拆過。這可怎么辦?自己的事是小,耽誤了全廠的生產可不是小事。他只好硬著頭皮打開了一臺壞的機器,面對著大大小小的螺絲零件,他不知從何下手,于是他又向有著非常豐富的工作經驗老師傅請教。詢問斷線是怎么回事,針距大小的如何調節等;還向聾啞師傅求教,她們雖然不能說話,但心靈手巧,你一比劃她們就明白怎么回事,他就向她們請教上下送料牙的調整等等。當他把第一臺機器修好后,心里感到無比的自豪 。他暗暗下定決心:以前這個崗位是正常職工干的,我一定要干得更好!
成長為行家里手
干的時間越長,知道縫紉機的毛病也就越多。別看縫紉機不大,但還是很精密的,有一個零件調不好就不能正常工作,最難調的就是彎針和直針的距離,多了少了都不行,間隙只有一根線的大小。記得有一次,軋水泥袋的雙邊機總是斷線,弄得縫紉工不能干活,很是心煩。他打開機蓋,怎么也找不到原因,看著挺好的,轉著也挺好的,就是軋不了幾個就斷線。他照著說明書邊看邊試著調,弄了四、五個小時才把彎針和小連桿調好。試運行了一下午,效果果然不錯。原來只有那么一丁點兒間隙,要是粗心大意、毛手毛腳是怎么也弄不好的。有時一個小小的墊片掉了都會把下送料牙抬高而刮袋子,使走袋不利索而影響生產。
對于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他都不會放過。來他們廠檢查設備的廠家技術人員來了,他也會抓住機會“拜師學藝”,把自己不懂的、平時難解決的記在本子上的問題一一向廠家技術人員請教,如一打一是什么意思,邊折多寬,機器的下牙怎么調,彎針的位置,連最簡單的針在針板孔的位置也要問清,記住了才罷休。從最初的懵懵懂懂到后來經過一年的不斷學習和摸索,終于有了豐富的維修經驗。
但他依然在鍥而不舍地努力著,不恥下問地學習著,自強不息地工作著……
塑編車間年均生產1600萬條編織袋,每一條都要經過縫紉機的縫紉。孫國武就是這樣,雖然肢體二級殘疾,但他以敬業愛崗、自立自強的精神,成為車間不可或缺的行家里手,用他精湛的維修技藝保證了每一臺縫紉機的正常運轉,為自強公司塑編車間能夠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產品盡到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和責任。(自強公司 臧晉勤 供稿)
上一篇:
生命攸關的八小時
下一篇:
熱心腸的“劉科長”